<
原创大家中医大家健康
01
敬畏自然环境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7月22日,大暑至。此时太阳黄经达到度,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全国多地区自然灾害最为频繁之时,对于人们来讲,防暑防涝尤为重要。
高温防暑
大暑即大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达到35℃以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是极端最高气温频发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生重点是做好防暑措施,尽量避免在长期处在烈日之下,外出时要做好防晒。
另外要多补充水分,预防中暑,温开水、酸梅汤、淡盐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暴雨防涝
大暑时期同样是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台风过境之时,在副热带高压气流的控制下,部分地区会集结大量水汽,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容易造成集中范围内的大量降水。
洪涝灾害容易增加传染病风险,因此一定要注意卫生安全,做好个人防护——不饮生水,警惕“死水”;做好驱蚊虫及环境清洁;远离垃圾桶、下水道口等污浊场所。
02
节气时令物候
时至大暑,万物荣华。
古人且将大暑分为三候,这与自然气候、动植物生长、人们生活生产均息息相关。
一候腐草为萤
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腐草是枯萎或烂掉的草或竹根,大暑前后萤火幼虫多在此孵化,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而变的。
萤火虫又名“宵烛”,大暑为至阳至明之时,萤火虫乃幽阴至微之物,在仲夏静夜穿梭,亦有迎接凉秋之意。
二候土润溽暑
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暮夏初秋为长夏之时,蒸郁闷热的天气下,土地变得潮湿重浊。
此时主气为“太阴湿土”,气候变化以湿气为最明显,要重视脾病的预防。
三候大雨时行
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水湿水汽积聚不散,若招致气流作用下,就容易化作倾盆大雨。
暴雨气候可缓解伏旱区困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有暂缓暑热的好处,但更重要的是提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03
清凉解暑五皮饮
五皮饮,为中医传统名方,记载于东汉医家华佗所著《中藏经》的五皮散。
原方“五般皮”,包括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
五皮散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临床多用于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等水肿治疗。
三伏日人们常因脾虚、湿浊等原因,出现困倦乏力、胃口不佳、四肢沉重等症状。
若居家调理,亦可将五皮散中保留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其余二味替换为药食同源的冬瓜皮和西瓜翠衣,口感及性味更为温和可口,自行煎煮也更加方便。
五皮饮制作
1、西瓜皮削去外层绿皮,留青白相间的瓜皮。
2、切成条状,晾干水分。
3、生姜削皮,留生姜皮。
4、锅中倒入“五皮”。
5、倒入ml清水。
6、水开后文火煮10分钟。
7、倒出过滤后,即可饮用。
↑“酸梅汤”视频制作流程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