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古人洗头一直洗得挺像样的。
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卫生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汉字中,「沐」即为洗头之意,在东汉年间的《说文解字》中已有明确解释:
沐,濯发也。
而早在商周时期,定时沐浴已经成为重要的仪式或风俗。公元前约6世纪的《诗经·小雅·采绿》中也曾提及: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老娘头发都打卷了,我要回去洗个头!)
所以,老祖宗们洗头都洗这么多年了,没道理不折腾出一些类似洗发水的东西吧。
而洗发水的主要作用无非是:(1)去除油脂(脂肪酸);(2)去除灰尘;(3)去头屑,防脱发,保持乌黑顺泽。这里面(3)属于延伸性功能,一般来说只要满足前两条,就可以被认为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洗发用品了。所以英雄不问出处啊,虽说古人对化工成分所知甚少,但自然界本身已经有足够丰富的原料;凭着大胆尝试和努力积累,还是开发出了很多洗发路线的。
01
皂荚
植物里最常用的应该就是它了。前两位同学也都提到。
皂荚亦称皂角,豆科植物,直至如今《中国植物志》里仍记载它「荚果煎汁可代肥皂用以洗涤丝毛织物」之所以这么好用,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多种大量皂苷类物质:
皂苷的化学结构中,由于苷元具有不同程度的亲脂性,糖链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使皂苷成为一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肥皂样泡沫。一些富含皂苷的植物提取物被用于制造乳化剂、洗洁剂和发泡剂等。
除了洗发,皂荚一个更常见的用途就是洗涤衣物。据说柔顺而不易褪色。另查了一些资料,说秦汉年间即始有皂荚洗发的文字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皂荚分布有限,这倒是个不小的硬伤。而其他许多豆科、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中都含有皂苷类成分,也可以起到类似的洗发效果,只是使用体验就不好一概而论了。
02
草木灰
这个恐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之一了。
稻草、秸秆烧成灰,即可用于洗发。一方面其中含有碳酸钾——溶于水后呈碱性,可与油脂类反应;另一方面类似活性炭,也有吸附污物的功效。但草木灰似乎更多被作为辅材,配合皂荚、木槿叶等一起使用;不知道是不是用量大容易呛鼻子。
03
土碱类
说穿了其实就是土法制得的纯碱(碳酸钠),因为溶于水后呈碱性,所以可以起到去除油脂的效果,功能和草木灰有重合之处。
植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往往都是因为土壤含碱度过高;这样一来反倒物尽其用,将制得的碱类用以替代动植物材料作为洗发用品。据说如今部分北方、西部地区仍有以土碱洗头的。不知属实否。
04
木槿叶
貌似现在江浙一带还有老人家这么用。
作为锦葵科植物,木槿和它的姐姐妹妹一样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和皂苷。原理上和皂荚近似。但皂荚为人不喜的一点是其气味刺鼻,而木槿叶却舒爽清香,相比之下更见可爱。
05
淘米水类
这个也是很久以前就有人用了。真心实在又容易获得。包括但不仅限于大米,麸皮、糟糠、豆类之流似乎都是可用之材;亦可发酵、煮沸后再行使用,各自叫法也很多。不知是否种类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关?
《礼记》里就有秦汉时期贵族士大夫洗漱的相关描述:
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
——别的且不理他。前面已提到「沐」为洗发,「稷」则被认为是「取稷粱之潘汁用」,即洗涤谷米、高粱后留下的水。据说《史记》中亦有类似的细节记载。
06
芝麻叶
关于芝麻叶的记载并不多。所能找到的,是来自明朝郭晟的《家塾事亲》:
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
脂麻即芝麻,据称部分中医典籍里也有记载可以使头发乌黑润泽之效。芝麻叶洗头更偏重于保养而非清洁,因为实在不太能想到其中含有什么去油脂灰尘的有效成分。
07
桑白皮
即桑树的干燥根皮。和芝麻叶类似,多见于中医药记载,保养性甚于清洁性。据称对脱发、头屑有一定功效。
08
柏叶/桃枝
源自湖南地区的《攸县志》
/p>
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桃树倒罢了,柏叶只知道是当时本土的柏科植物,却并不知道具体物种。柏科植物普遍含芳香油,可作杀菌之用;作为洗发材料,想来也多半是源自这方面的功效。
要想身体好,饮食很重要!
健康蔬菜哪里找?这个
年末成立于古都西安,秉承“天然、健康”的经营理念,恪守“把顾客当亲人,把员工当家人”的企业宗旨,通过专业、贴心的服务,专注研发、甄选优质的健康产品,致力于为亚健康人群提供科学调理服务,成为大众信赖的健康顾问。
经过3年多的快速发展,陆续成立了陕西、四川、山东、天津、北京、河南、上海、内蒙、甘肃9省市分公司,全国开设余家连锁专柜,累积服务用户超过名,会员顾客多名。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