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黄咳喘圣药 [复制链接]

1#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参、*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
  关于麻*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