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临床应用比较多,一般是霜桑叶,冬桑叶,也就是天冷之后,下霜了之后采集的桑叶更好,因为此时所秉秋冬之气作为厚重,其敛降之性更强,刚好对应其肃杀之性,因此,用霜桑叶治疗夜间盗汗正是取其有敛降之性,并且树叶刚好对应皮毛,直接把毛孔关上,不再出汗。这里还有一个广为流传故事,单用一味桑叶治疗盗汗。
相传在宋代的时候,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山西北部的严山寺来了一个游僧,身体比较瘦弱,脾胃不好。原来他身患盗汗顽疾,每晚一入睡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20年多方求医竟毫无效果。可以看脾胃不好,土不能生金,肺金之气不足,不能固护汗液,故容易出汗。
寺中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便热心地对游僧说:“莫灰心,我有一祖传秘方可以治你的疾病,何不一试?”游僧大喜。于是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便带着游僧来到一颗桑树下,趁晨露未干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用两钱,每日一次,空腹时用米汤冲服。连服3天后,游僧缠绵多年的盗汗症竟然痊愈了。寺中众和尚无不啧啧称奇,深深佩服监寺和尚的妙方和桑叶的神奇。自此之后,广泛地应用桑叶治疗盗汗。
桑叶味甘而性寒,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及凉血止血。其止汗之功早有记载,在《神农本草经》载其“除寒热,出汗”,元代的《丹溪心法》载“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尤其是清初名医傅青主擅用桑叶止汗,誉之为“收汗之妙品”,还拟定了以桑叶为主的“止汗神丹”“遏汗丸”等方剂。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奇闻》拓展了桑叶止汗的范围,不管盗汗、自汗,实证、虚证,均在配方中加入桑叶。药理学也证实,桑叶含芸香苷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其通透性而起到止汗作用。
桑叶不单单可以止汗,还可以治疗白发脱发,外感咳嗽,风热感冒,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那么它和桑白皮又有什么不同呢,桑白皮是用的根部皮作为药,在底部土中,说明其趋向于下部,主要是对下部之热较好,因其是根,可以有很好的生津止渴作用,以清补凉为主,作用比桑叶更强。两者的作用部位也是不同的,桑叶以皮表为主,桑白皮是以偏下部为主,所以还是有偏向的,临床选用时要注意其不同之处。
注: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宗壹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