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寒热往来如疟状,为何用补阴法,降火而愈 [复制链接]

1#

本周解读易思兰医案第二则。这是一则相对短一些的医案。

一男子,病寒热,众以疟治,年余不愈。又以为劳疟、虚疟,用鳖甲散、补中益气汤,俱不效。

病寒热,应该是寒热交替发作,也就是恶寒、发热交替。这个症状很容易让人想起疟,寒热往来,“如疟状”,但治了一年多,还没好。

这时改法,劳疟,用鳖甲散,应该是*芪鳖甲散:*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虚疟,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气虚身热的补中益气汤证,多伴早上发热,午后退热,也类似疟状。

能想到这两种方法,没有沿着老办法继续治疟,已经不容易,但还是没好。于是找到易老师。

就予诊脉,左右三部俱浮大无力,形瘦色黑,饮食不美。次日复诊,与前脉同,予知为阴虚发热病也。早进六味丸,晚服补阴丸,七日后饮食渐美,寒热减半。又服一斤,未一月而痊愈。

易老师以脉证为看家本领,这是摸到脉,左右三部俱浮大无力:这个脉象,倒是跟气虚发热很接近,具体还要跟阴虚发热做鉴别。

形瘦、皮肤黑,或者脸色黑,吃饭不香。

易老师第一天诊完脉,没处方药,第二天又诊脉,可能改了时间段:第一天下午诊脉,第二天上午又诊一次。这是现在比较少见的诊脉法,毕竟条件不允许。为什么这么做,后文易老师还要解释,这里先略过。

治法是用丸剂,丸剂比起汤剂,有分别:丸者缓也。久病,用丸剂,和缓,慢慢出效果,不增加脾胃负担。

早上吃六味地*丸:山药、山萸肉、熟地、泽泻、丹皮、茯苓,补肾阴,这在明清温补学派里很常用。

晚上吃补阴丸,我查到的药物组成:*柏、知母、熟地、天冬,看起来是清虚热、养阴血为主的。

效果很好,一周后吃饭慢慢好起来,寒热减半。不到一个月,全好了。

这个效果,引起病家自己的兴趣,于是他问易老师:

病者曰:予因病久,服药罔效,遂究心于医,疟疾一门,尤为加意,诸书未有以六味丸、补阴丸治疟者,公独用之而效,何也?

病家自己说,病太久,都开始学习中医,而且特别研究疟疾,但书里没讲过用六味丸和补阴丸来治疟,易老师你用了,效果很好,到底为啥?快说说!

予曰:治病贵先识病情,病有真是者,有似是而非者,辟之伤寒有类伤寒,中风有类中风,疟有类疟。君之疟,似疟非疟,乃阴虚发热之症也。

这段话很重要,治病,先认识病情,尤其跟相近的疾病作鉴别。易老师经过一番鉴别,告诉病人结论:你这病,看起来像疟,其实不是疟,而是阴虚发热?

哦?!到底为什么?且听易老师继续说:

盖疟之状,寒热间作,寒来时四肢厥逆,热退时得汗始解。今虽有寒热往来,或一日一次二次,但寒而不厥,身热如火,热退身凉,又无汗,兼之形瘦色黑,怔忡不睡,口渴便燥,饮食不美,岂可以为疟乎?

易老师在讲真正的疟,应该是什么样的:寒发作时,四肢厥逆,就是四肢末梢摸着是凉的,甚至凉过手腕、脚踝。寒发完,改发热,热退之前,必须出汗,然后才热退。

现在这个病情,虽然也有寒和热交替发作,一天一次或两次,但是寒发的时候,手脚不逆冷,热的时候身热,如火一般,退热时,没有汗出——这就跟疟很不一样吧?

还有一些兼证:形瘦、色黑,怔忡是心悸,不能入睡,口渴,大便干燥,饮食不美——接下来还要分析这些兼证,那就不能认为是疟,而是别的原因引起来的类似疟的病。

易老师还要分析脉:

且疟脉当弦,病来时脉弦而大,病退时脉静而弦小。今则浮大无力,非弦也,早晚相同,非先大而后小也,诚阴血不足,阳火有余。

弦是摸着像绷紧的琴弦一样的感觉,“端直以长”,讲的是脉形纵向的紧张感。

脉“大则病进”,发寒热时,脉以弦为主,兼大感,寒热退下时,脉象随之改变,变为“静而弦小”——也就是发病时,脉不静,还有躁急感?

现在病家的脉象,是浮大无力,不是弦脉,而且早晚相同——还记得前面易老师分别诊了两次脉吧,这会儿看出他的用意来了。

等于通过脉象,进一步排除疟疾。

易老师认为,这是“阴血不足,阳火有余”——理解成阴虚生热,或许更直接一点。那为什么会生寒热呢?

而火发于外则为热,火郁于中则为寒。

我看原文时,在这句话下面划重点,等于说,这句话提醒我以前知识库不足的地方。

常例是阴虚可以生热,但阴虚生的热,“发于外”为热,还可以“郁于中”为寒。这是读这则医案,才学到的。

每个医案,能学到这么一点半点,对于自己临证开阔思路,很有帮助。

其他症状,也支持这样的证候结论:

形瘦者,火之消烁也;色黑者,火极似水也;怔忡不睡者,心血亏损也;饮食不美,口渴便燥者,火炽于上下也。合脉与症观之,其为阴虚火盛明矣。

火证,可以让人消瘦;色黑,不是极寒,却是极热;心悸、不能睡觉,是心血不足;火证,还可以让人饮食不美,口渴、便燥,应该是口干、咽干,不太想喝水,大便干燥。

等于易老师把脉证得到的信息,加以辨别分析后,得出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可以解释全部脉证信息。这是辨证的完整过程。

故予用地*丸以生肾水、泻心火,补阴丸以养血滋阴,阴血一充,则火邪自降,寒热退而诸病悉痊,此予用二丸意也。

前面说六味丸,现在说地*丸,等于就是六味地*丸。六味地*丸,没有泻心火的药,但是有补肾水的熟地,这里的补泻,应该理解为互文,补肾水就是泻心火。这个说法,应该是从易水学派开始来的。

补阴丸,养血滋阴,配合晚上吃,“火邪自降”,这等于是治根的办法。

这则医案相对比较简单,但也可以学到独特的地方,尤其对于发病原理的追究,对于类似症状的辨析,值得我们临证学习。谢谢易老师的讲解。下课!

回顾第一则医案的解说:

胡椒炖鸡,越吃越虚

推荐阅读:尺肤凉,一个常见而极易被忽视的体征

赞赏南岛

感恩您的厚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