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书推荐用纯中医的思维,帮你重新认识 [复制链接]

1#
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思考中药》

导读

中药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中医学子都是重点内容;同时中药的药味药性,记忆的确也是难题。《思考中药》以独特的中医视角,重新梳理了中药的学习,中药原来也可以理解记忆!

荐书理由一:独特的中药分类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中药书籍分类方法,《思考中药》的分类,用了五行的分类。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切入点,分别对应每一个主药,从一个药物来延伸扩散到相关中药,扩散到相关方剂。举例来讲:木部方药的代表是{桑}之属;作者从桑叶切入,讲到桑枝、桑寄生、桑白皮、桑葚,又联系到桑螵蛸;联系到以桑叶为食的蚕;由蚕的祛风息风的特性,联系到类似功效的{蛇}类药物。同时由桑叶切入,顺藤摸瓜的讲到诸多含有桑叶的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由{辛凉轻剂}的银翘散联系到{辛凉重剂}的麻杏石甘汤,联系到治疗感冒的其他常用方剂:治疗夏日感冒的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九味羌活汤、玉屏风散。上学的时候因为各个学科之间比较零散,都属于横向学习,一直想着把各个学科纵向整理,但是都没有好好落实。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发现它就是在按照这样的脉络在整理,在讲述。课本上的内容忽然一下子被串联起来,那些很零散的中药和方剂,忽然就有一根线一样,把它们串在了一起。真的是别致又独特的讲解方式。

(图源摄图网)

荐书理由二:从中药生长的特性切入:不仅仅是中药,更是美好的自然馈赠

在《思考中药》中,在介绍中药开始,作者都先讲解了这味药的生长历程,从生长过程,谈到中药的采摘。什么时候采摘入药合适?为什么是这样?举例来讲:讲解路路通的自然之性及采摘特点时说道:“如果风寒湿邪遍布全身,或者你嫌药力行得不够快,可以用路路通。路路通,顾名思义,它能够到处跑,每条路它都能通。路路通是枫树结的果实,长着刺,跟小板栗似的。它的果实果期特别长,春夏之交结果,深秋季节枫叶落光了,它依然高挂着,漫长的寒冬,雪花飞舞,北风呼啸,它都不掉下来,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枫树要发芽了,它才落下来。它很耐风可见善治风邪。它春天才掉,是感春生之气而落的。但不能等它掉下来再捡回家作药,此时它已经枯死,药力就小了。你必须去采。这味药一般是冬天趁它还在树上的时候采。”读到这段话,一下子明了它的生长习性和采摘时间,也推断出一些药性。又比如讲到鹿的部分,书中说道:“我们区分一种动物的肉或者入药是偏温,偏热,还是偏平,主要看它会不会跑。猪最不会跑,所以猪肉是平性的;牛羊稍微跑得快一点,它们的肉就是温性的;狗跑得更快,所以狗肉就是热性的;鹿跑得比狗还快,所以鹿肉就更偏温热。其他的动物,也可以这样来分析。因此我们不需要去背书,多观察生活,就可以得到很多东西。”看到跑的最快的鹿,一下子想到跑的最慢的乌龟,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乌龟的呢?“我们可能都见过乌龟,它行动迟缓,体温很低,可以好几个月不吃东西,还长寿,一般它生活在阴湿之处,比较喜欢躲藏。比较喜欢躲藏,意味着它能入肾。有封藏之性。长寿意味着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体温低,也意味着它是入阴的。...龟板甘咸寒,入肝、脾、肾三经,是大补真阴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大的山龟,背上的甲壳不知道怎么被磕破了一点,伤口就有一些很浓很浓的白浆流出来,这就是龟板里面的真阴。龟板是甲壳类的,质地很重,有镇阴潜阳的作用。当人阴虚的时候,阳气就会往上浮越,于是用重镇的药把往上浮越的阳气给镇压下去。龟板一则补真阴,二则镇浮越之阳,所以经常用在真阴大虚、有肝阳上亢或有浮阳外越的时候。"

(图源摄图网)

荐书理由三:不仅仅是医理,还有人生哲理

《思考中药》作为一本写中药的书籍,本来以为上面的内容已经够让人耳目一新了。然而打开书籍,还有其他的惊喜,书中的多处关于治学和为人处事的论述,读来也觉得甚有启发:在说道中药桑皮,作者由此提到桑皮纸,非常具有韧性,便引出下面一段论述:”人的品格也是这样的,要有韧性这个人才有生机。韧性,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品格,一个百折不挠、能屈能伸的人,他前途会更好,因为他有生机。人老了就会相对变得脆弱,不但身体变得脆弱,心理也会变得脆弱。年轻的人应该有韧性,否则,我只能说,他已经老了没多大出息。"在温补药的章节,作者提到自己对于服用热药养生的观点:“其实人体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而生命是处在变化当中的,生命一直是在化,我们希望生命越化越美好,所以在养生上千万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你今天插了秧,明天就可以收稻子吗?这是不可能的。它有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身体也是这样的。你得有耐性。而不要企图通过点把火就解决问题。”讲到附子,作者提出“附子要善用不要滥用。”,并指出自己的治学态度:“中医是一种很平正谦和的学问,绝不用一些奇绝险怪的东西去哗众取宠,不要以为是别人不敢用的你敢用就是本事,世间的事情,奇奇怪怪的很少,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很朴素的东西多,所以做人要做一个平易的人,不要做奇人。”南北朝的时候,昭明太子讲:“为人且需谨严,为文且需放荡”,做人和做文是不一样的,但做人和做中医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中医是治人的,所以做人要严谨,做中医也要严谨,文可以奇,但是人不能奇,治病也是这样,要平正谦和,让大家都能接受,这才是一个好的中医。陈修园有一本书叫《医学从众录》,什么叫从众录?就是说虽然自己有些想法,但在治疗上、在观点上还是遵从大众的意见,不标新立异。在提到药物方阵的时候,提到也许有些问题并没有那么着急求一个答案:“就像我们遇到问题没有必要马上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样。生命中总要伴随着些开放的问题,伴随着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让我们一直去思考,带着没有答案的问题永远思考,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这句话我自己很是喜欢,人生的很多问题,生活的一些问题,很多也都是找不到答案,那便允许自己找不到答案,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智慧?

(图源摄图网)

以上便是关于我的关于本书的一些认识,当然凡事有利弊,这本书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比如说些许中药没有讲到,比如些许观点不是很好理解。但是整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作者用一种纯中医的思维,带领读者用五行、阴阳、自然观等新颖的视角重新认识了我们的中药,带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神奇,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柠檬排版/柠檬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由柠檬整理,书籍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