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言讲解、博士研讨生导师,行医、执教半个多世纪,倡仲景之学,回溯岐*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孕育了鲜明的学术心思和养息气概。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操纵有独到了解,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特别精于脾胃病的临床调节,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堆集了珍贵的临床阅历和疗养特征。本文拟对刘老调节胃痛十二法举行系统归纳,以期能更好地教导临床调节。
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呆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畅饮治之。
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于胃寒痛,脉沉迟而微,兄弟凉,苔白者,则用大建中汤治之。
又若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胃脘做痛,脉紧苔白者,则用五积疏散布温里,顺气消痰,调气活血以治之。
随症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为肉桂;严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吐逆加吴茱萸;有汗者减麻桂;气虚者去枳壳、桔梗,加人参、白术;妇人寒邪痛经则用艾叶醋煎。
关于外感寒湿之邪固结于胃脘,阳气被遏,不得伸展,胃脘气机障碍,不公例痛者,则治以解表散寒,馨香化湿之法,刘老罕用加减藿香浩气汤。
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炒白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障碍气机,则胃脘胀痛。
症见:胃脘胀满痛苦,拒按,嗳腐吞酸,或吐逆不必化食品,气息腐烂,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舌苔*腻,脉沉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老罕用枳实导滞汤清算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关于赤子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痛苦,则罕用保和丸加减。
刘老指出:今之赤子诸病,以伤食为常见,来因赤子脏腑柔嫩,易受损伤,加之赤子克己力差,大人疼惜有加,各式食品美不胜收,食之过量,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浮现脘腹胀满痛苦,嗳腐吞酸,恶心吐逆,恶闻食臭,或脘腹痛苦,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超过,此时大人又惟恐养分不足,想尽总共想法进食进补,使之趁火打劫。
刘教师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查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调节此症而获愈。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渎职,阻截气机,气滞不成,故胃脘胀痛。
症见:脘腹胀满痛苦,不思饮食,口淡枯燥,恶心吐逆,嗳气吞酸,肢体繁重,勤奋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老罕用平胃散以治之。
刘老觉得:操纵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看来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消灭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备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收获彰。刘老临床操纵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屡次适用不同药剂调节各式疾病。
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喧闹泛酸,以及胃脘痛苦,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则用本方与大**连泻心汤接轨,刘老用此二方接轨调节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警示。
《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大便黏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
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若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前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4、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污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障碍气机,则胃脘胀满痛苦。
症见:心下痞满痛苦,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昏倒,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老罕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
刘老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泉币巨细厚薄为好。
又若水饮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脉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则用茯苓甘草汤(别名苓桂姜甘汤)治之。
本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温胃散饮,茯苓淡渗行饮,桂枝通阳化气,甘草扶中补虚,合为温胃化饮,通阳散水之剂。
刘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剂量确定要大,使之既可温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气化饮,才收佳效。
5、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经过中,肝气犯胃尤其常见,堪称“肝胃之气,本又沟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临床症见:脘腹胀痛,吐逆酸水,喧闹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刘老罕用萸连二陈汤。
构成:吴茱萸9g,*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吴茱萸配*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吐逆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适用,共奏其功。
若肝气横逆犯胃隔离,高低不得畅达,症见:胃脘痛苦,高低格拒,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右弱左弦等,刘老则用制肝安胃汤以治之。
构成:*连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乌梅15g,淡姜渣12g,当归须12g,橘红10g。
6、疏肝清热法
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多余即是火,怒气邪热犯胃则痛。
症见:胃脘痛苦,痛势迫切,喧闹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脉弦滑等,治以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老罕用丹栀自在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若泛酸显然,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屡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成耐,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芩、半夏、生姜妥协少阳之邪,另加大*、枳实疏通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斩柴气之横逆。
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必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在剂量上,方中倍用生姜之义,既可配半夏以治“呕不只”,又可载大*而不使速攻,况“柴胡得生姜之散而成效更捷”,得大*之力而具备承气之意,故能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热,是调节少阳病实证的和下兼用之法。
热结重者加剧大*、*芩的用量,再选加竹茹、龙胆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胁胀闷气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胁痛重者可加金铃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挟痰热者加竹茹、瓜蒌皮、浙贝母等;湿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另加陈皮、茯苓等。
刘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而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唯有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便可操纵。比年来多用本方加减调节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力破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障碍,终则瘀血内停,胃络阻塞,不公例痛。
症见:胃脘痛苦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把柄牢固,痛苦耐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老罕用乌及汤治之。
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疲乏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偶尔亦用三七粉省事疗法以治之:屡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做痛,胀满湮塞,脉沉,舌暗者,刘老则用分神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
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
本方即藿香浩气散减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麦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槟榔、枳壳、莪术而成。
8、疏肝理脾,调温和血法
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郁闷伤肝,忧郁研讨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平衡,则胃脘痛苦做矣,刘老罕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则即有“心下支结”之阐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而至。
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谐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妥协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内外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谐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因而,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调节脾胃疾病的药剂,临证之时,须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坚固其成效。
9、寒热同谐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气不和,起落之机横暴,寒热复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复杂,底细互见者尤多。
对此等病例,刘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此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连、干姜而成,属于妥协剂之一。
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妥协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老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调节脾胃疾病拓荒了一条道路,在临床上,对天真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调节,而关于脾胃运化异常所孕育的寒热复杂、起落横暴之证,若不明妥协脾胃阴阳之法,则常常使人惊慌失措。
方今,本方宽泛操纵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操纵妥善,常可得到合意的疗效。生姜泻心汤证多由脾胃失和,起落失序,中焦痞塞,以至寒热复杂,水饮内生而至。
其首要见症为胃痛脘闷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阵痛,或伴随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脉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饮降逆,辅以*芩、*连之苦寒以清热和阳,干姜、半夏之辛热以散痞和阴,更配以参草大枣补脾和中助其调停,于理于证,曲曲中窍。
刘老觉得: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操纵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剧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定名,义在缓客套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失,胃气不痞,客套不逆则愈。
总之,上述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乃辛开苦降之代表药剂,均为针对寒热复杂之“心下痞”证而设,临床呈现以中见痞满、上见吐逆、下见下利为配合特征,病机为脾寒胃热共存,寒热互结痞塞于中。
此方实为辛开苦降法的种加减化裁,均采取等、连与干姜、半夏配伍,芩、连苦泄以清热,半夏、干姜辛开而祛寒,如许寒温适用,苦辛并投,负气机得畅,起落得调,进而到达开结消痞的目标。
临床中唯有捉住或痞满而痛、或下利、或吐逆的病症特征,证属中焦寒热复杂者,都可加减操纵。
10、滋润胃阴法
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识着阳气的繁盛,因而胃气有腐熟水谷的影响。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内外,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下列动做顺,若胃液不够,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临床症见:胃脘痛苦,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愈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此时调节当以滋润胃阴为主,刘老常采用益胃汤加减。玉竹10g,生地*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结归纳后,提议“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觉得“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成。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润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
同时,刘老调节阴虚胃痛,常在洪量滋阴药物的底子上,加之少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影响首要在于防范滋阴药腻胃。
此二药并用有调节肝胃气痛的影响,且“玫瑰花芬香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公理》),关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石二鸟之妙。
11、益胃和肝法
平常处境下,肝胃之阴液,具备控制肝、胃之气阳的影响。肝阴虚或许胃阴虚,不能控制其脏腑之气阳,则可致使肝胃失和。
因而,肝胃阴虚而失和是不成瓜分的,在病因、病机、辨证及调节上都有其特别性,不能将之与正常的肝胃不和同日而语。
一旦肝阴不够而不能限制肝阳,则使肝阳鼓动,肝气横逆或胃液虚损而不能济于胃阳,则盛阳无制,燥气得逞而使胃失和降。
肝阴虚而至的肝气横逆以及胃液吃亏而至的胃失和降,互相影响,最后孕育了“阴虚性的肝胃不和”。
关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痛苦,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特别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刘老罕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本方具备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润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征。
临床罕用加减法:如胸咽淤塞者加贝母、郁金、枇杷叶、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顺其气;领袖昏倒者加菊花、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以潜阳;恶心吐逆者加枇杷叶、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饮食者加生藊豆、生谷芽、石斛等滋润脾胃以健其运化;大便泄泻者去生地*,加生牡蛎、生山药等健脾以固涩。
关于胃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中酷暑痛苦,口咽枯燥,虽欲饮水而量未几,纳食增加,厌食荤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胀满,嗳气不除。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用益胃和肝汤,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枇杷叶、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备滋胃阴、和肝气之功,以养阴寒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腻,疏而不旷,降而不泻为特征。
另外,假使胃中酷暑,加大石斛、*精、山药之剂量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痛苦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疗养气血以止痛苦;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
12、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
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疲乏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罕用*芪建中汤治之。
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虚而寒,上脘做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增加或没趣,或消化不良,或做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正人汤治之。
而关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
本文不代表本号态度。文章体例仅供临床思绪参考,非中医业余人员请勿试药。
▽▽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艾灸
按摩
骨气
形意
身心
获得干货合集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