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国文明中,一个植物的发现和栽培对中国成为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业国家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便是今天和各位分享的话题,一种普通又神奇的植物——桑树所创造的文明和价值。1.由桑而来的文明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阿里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提到,在远古人类文明发源过程中,古人类们在不同的文明地通过他们各自的智慧不断发现并驯化和培育对自身生存有利的动物和植物,并建立了粗放的原始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其中最有中国特色的要算是对桑树的栽培,因为它的叶子可用来养蚕,尽管现在我们把蚕吃桑叶吐丝这一自然现象只是当做一种简单的常识,但在公元前多年前,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现和创举。伴随着中国古老文明不间断地延续中,中国成为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植桑养蚕只为中国所独占,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产生了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明。正是植桑养蚕,丝绸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了中国的特有产物。
公元前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欲联合西域诸国抗击匈奴,但先后被困于匈奴属地13年,后又二次出使西域,终于开辟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而张骞当时带出去的主要货物就是丝绸。丝绸之路进而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重要通道。后来养蚕技术和中国丝绸通过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开始向世界传播。可以说桑树功劳甚巨。
在甲骨文中,“桑”字描画的就是一棵树,上有树冠,下有树根,树叶长得很茂盛。
?植桑养蚕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举措,通过数次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不断在中国大地得到传播,并逐渐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见种桑养蚕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国文化里,通常将从事农业用“农桑之事”来代指,“农桑”常并提,便指种植和纺织。而植桑养蚕逐渐成为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于桑树对先祖们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桑树作为东方神树,又称扶桑,禀受东方生生之气,是生命、生殖力的象征,在《诗经·桑中》就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的记载,俨然,桑林已为古代男女的恋爱交合之处。此外,中国古代人民一直以来就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并常把“桑梓”指代为故土、家乡,更加说明了桑树这个既普通又神奇树种的特殊意义。而与“桑”有关的诗词、成语等更如点点繁星,多不胜数。2.桑的价值前面提到了桑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接下来简单说说它本身的价值,当然作为中医人,更多的会提到它的药用价值。
幸运的中国远祖们发现并培植了桑树,这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便利之处,而且推动了多个产业的兴盛,因为桑树几乎全身是宝。桑叶为桑蚕饲料,使丝绸打上了中国特有的历史印记。而桑木作为一种坚硬的木材,可以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如桑杈、车辕等,还可以用来做弓、乐器、雕刻等,枝条可编箩筐,枯枝可以作干柴,桑皮常为造纸原料,其果实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其叶、枝、果和根皮常作为药用,在《神农本草经》中俱列为上品。
桑叶:即桑树之叶,经霜采收,质量为佳,故称霜桑叶,性寒,味苦甘,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如桑菊饮《温病条辨》)、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如桑杏汤《温病条辨》)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视物昏花(如桑麻丸)等症。另外,在《本草》中也提到桑叶有止汗之功,现在临床却常忽视,《夷坚志》中就记载了一个苦于盗汗二十年之久的游僧服用了单方晨露采摘的桑叶几日而愈的故事。
桑枝:为桑树之嫩枝,春末夏初采收为宜,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四肢拘挛、关节酸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等症。《本草图经》载:桑枝“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桑椹:桑树的果穗,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熬膏,性寒,味甘,具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乌发明目的功效,主治肝肾阴亏、阴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燥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燥结等症。《本草经疏》载:“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桑白皮:桑树之根皮,冬季采挖,需刮去表层栓皮,晒干生用或蜜炙,性寒,味甘,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喘咳(如桑白皮汤)、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本草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此外,比较有意思的是与桑树有关的中药也值得一提,如桑寄生(其归经肝、肾经。性味苦、甘,平。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之功效。可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等症),陶弘景在其著作《本草经集注》中便注释:“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说明最早发现它在桑树上寄生,故名桑寄生,后又发现它可以在梨树、桃树、李树等树种上都可寄生。
如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其归肝、肾经,性味甘、咸,平,具有益肾固精,缩尿,止浊之功,用于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症)在野外的草木、树枝之上经常会遇见,而古人认为桑树枝之上的螳螂卵鞘入药最好,故而人们称之为桑螵蛸。”
再如桑花,为附生于桑树上的白藓,如地钱花样,刀刮去炒用,非桑葚花。《神农本草经》提到其“气味苦暖,无*。主治健脾涩肠,止鼻洪,吐血,肠风,崩中,带下。”
写到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明朝才子解缙的咏桑诗。
《桑》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去北京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