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带状疱疹患者如何治疗祖国医学对其发病机制
TUhjnbcbe - 2023/12/22 21:07:00
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news/a_5730287.html

导语:西医的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蛇串疮。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在认识带状疱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对本病的记载,命之为“大带”;《疡科心得集》中描述此病“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指此类皮损色淡红,伴有疼痛,可簇集成团,也可散布生长。

01深入了解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一般是因为心经、肝经染受热*导致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疮疡”范畴,《内经》云:痛、疮疡,多责之于心;水湿停留,病位在肌肤,可表现为水疱,病位在肌肉,可表现为机体浮肿,总属病位在脾;《诸病源候论》中提出“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

认为本病与感受风邪、湿邪,与气血相互搏结,发于皮肤;《外科大成》与《证治准绳》均认为本病是“心肾不交,肝火内炽”,心火与肾水无法相交为用,发为此病;《医宗金鉴》认为本病皮损表现有干湿不同,红*之异,累如串珠,病因多为“肝心脾肺风热湿,缠腰已遍不能生”,即理解为肝心火热炽盛,脾肺湿热蕴结。

《外科正宗》指出本病多因心火躁动,风热两邪发于肌肤腠理而为本病;金元名家窦汉卿,在他的《疮疡经验全书》论述本病,认为本病一般是因为心经、肝经染受热*导致。《疡科心得集》认为本病与“或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蚁游走,染*而生”,是为虫类传染致病。

现代医家总结临床经验发现,患带状疱疹与情绪、饮食失衡或不节制、外感邪*、体虚外感相关。本病可因风*外邪阻滞肌肤,七情内伤致肝火炽盛、脾经湿热内蕴、或因虚致瘀阻滞经脉发于肌肤所致。本病主要是由感受湿邪、风邪等导致,且同时与情绪、饮食等密切相关。

本病多责之于情志郁结,肝气疏泄失常,郁而化热而致使肝经郁热,或病患素体肝经火*炽盛患病;风为百病之长,若夹风邪伤人,结合风邪易袭阳位特点,与气血博结,阻滞经脉发为头面部,若饮食不节制,内生湿邪,或外感湿邪,夹杂重浊有质湿邪,则多发于下肢、会阴等部位;肝经火*炽盛,则易发于躯干。

饮食失衡无节制,脾胃运化无力,内生湿邪,亦或外感湿邪困惑脾胃,内外湿邪合而致病,湿邪蕴久化热发于肌肤;年老体虚,无以抗邪外出,感受*邪,外溢肌肤,有形之邪阻滞经脉,导致气血凝滞,出现剧烈疼痛。

02带状疱疹的内治疗法,患者需要结合自身体质和症状,予以对症治疗

宋以前各代医家对蛇串疮的治疗较少记载,直至明清时期才对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治疗原则多以清肝泻火,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根据患者病因及皮损表现,心肝火盛,皮损色红,予化斑解*汤化裁以清心泻肝,清热解*;肺脾湿热,流水溃烂,予胃苓汤化裁以清肺、泻脾、除湿;发病部位为胁肋者,予柴胡清肝汤清肝泻火。

针对初期以湿热为主的病机特点,治疗上相应予清热利湿解*,对后期虚实夹杂以补虚泻实。疱疹急性b期(肝经郁热、肝胆湿热、脾虚湿蕴)以清热利湿,兼以活血化瘀,后遗症期(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以活血通络为主,兼以清热解*;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病在头面及上部,治疗上加牛蒡子、野菊花等引药上行,以清阳明经热;如果病位在胸部、腹部,“清肝泻火,清热解*”应该视为主要治法;如若在下肢、外阴等身体下部,治疗上加用牛膝、*柏以利湿解*。现代医家治疗多辩证分型论治,主要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

结合湿邪阻滞脉络,同时兼顾久病、高龄等因素使经脉缺乏滋养而致的疼痛,辩证治疗时常配合重用芍药、甘草二味以养阴缓急止痛。常选用四君子汤和金铃子散加减以标本同治,既扶助脾气生长以固本,同时也活血止痛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以治标,常在辩证施治时重视引经药的使用。

药物的归经,说明药效所在,将药物与病变部位有机联系起来。一般来说,病在头颈,以风热、火*为主,常用白芷、牛蒡子、菊花等作为引经药;病位在胸背,常选柴胡、郁金、龙胆草等引药至肝胆;病在腰骶,常选杜仲、续断引药至肾经;病在上肢选桑枝、桂枝、羌活,引药直达病所,病在下肢选牛膝、独活、桑寄生、续断等。

常用的虫类药主要包括全蝎、蜈蚣、地龙、僵蚕、乌梢蛇等。虫类药性善走窜,可外走经络,内传脏腑,药力迅猛,中医认为虫类药具有祛风解*止痒、通络散结,活血止痛之功效。一般气血瘀滞之处,皆可应用。

03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副作用比较少,价格比较低廉,易被患者接受

由于皮肤病的特殊性及皮肤可透皮吸收的特性,选用外治法或联合外治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状疱疹好发人群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使用药物治疗多有限制,故临床可选择恰当、高效、安全的外治法治疗,亦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内外合治,能缩短病程,快速减轻病人痛苦。当代医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经验总结,探索出多种特色外治法治疗本病,从而拓宽了治疗带状疱疹的思路。

1、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是运用毫针、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电针、揿针、浮针、微针等不同形制、用途的针具,根据整体辩证使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或体表,具有疏通经络、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等多种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既有单独使用,也常相互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

针刺治疗无任何不良反应,可避免药物所带来的肝肾损害,中医认为疼痛其中可归因于经络凝滞不通畅,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功效,可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此外针灸通过“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来补虚泻实,可双向调整脏腑机能以扶正祛邪。

局部点刺、放血、叩刺治疗,可祛瘀生新,促进皮损恢复。针刺治疗产生的“酸、麻、胀、痛”的针感及患者对针刺治疗的恐惧,且针刺治疗亦常有诸多禁忌症,临床选择治疗时常受束缚。

2、灸法治疗

“灸治百病”,灸法具有广泛适应症,内、外、妇、儿均可应用。灸法,主要分为艾灸和非艾灸,药线点灸属于非艾灸法之一,常被应用治疗带状疱疹,该治疗方法属壮族的民间疗法。是将苎麻搓制而成的药线浸泡在特殊药液中,将药线的一端点燃施灸于局部,具有药液的药物功效,施灸局部,药力直中病所,同时给邪出路。

燃烧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还可改善局部血液,促进皮疹愈合。艾烟能对免疫器官,免疫球蛋白等产生不同刺激,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且不同浓度的艾烟均可调节免疫。艾烟可有效抑制结合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金*色葡萄球菌以及霉菌等。

灸法镇痛的机制主要在于影响疼痛信号从感受器至中枢一系列的传导过程、激活大脑的内阿片肽系统、降低致痛因子含量、促进神经类物质的释放。研究表明,艾灸还具有癌症早期抑制癌细胞生长、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人体代谢及女性内分泌等多种功能。

艾灸疗效取决于艾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辐射效应(红外辐射)及艾叶药物性能(艾烟、艾叶挥发油),化脓灸特有的创伤效应。温热效应是艾灸取效的基础,是指燃艾时产生的温热刺激由皮表至深层感受器的传导,从而发挥调治全身的效果。

温热刺激使施灸部位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机体细胞、病理产物新陈代谢能力,缓解痉挛,从而发挥镇静、止痛作用。艾烟产生的作用有利有弊,其有利作用在于可提高免疫力、抗菌、清除自由基和对抗衰老、调节血脂代谢、抗肿瘤、消*空气、解痉平喘、改善微循环。

研究发现,长期吸入艾烟,可致使人体易感到疲倦,对颜面五官及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同时可对免疫、血液系统产生影响,它的产生取决于与艾烟的浓度、接触艾烟的时间长短,除此之外,高浓度艾烟可致使染色体畸形,产生遗传*性,艾烟虽气味芳香,艾烟中的部分物质却可对诊疗室空气环境产生污染。

3、中药外治

中药湿敷,是指将纱布在药液中浸透,然后敷于患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收敛生肌、消肿止痛的功效。湿敷治疗所使用的纱布具有吸附坏死物质的作用,利于皮损修复;药液湿敷患处,局部透皮吸收,可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中药外用常需要注意外用药物可能带来的过敏、不耐受反应,这会加重局部皮损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综上,针刺治疗、灸法、中药外治等中医非药物外治疗法均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治疗成本低廉等优势,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时可酌情选择适宜的外治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结语:目前西医现有治疗方式具有副作用多、后遗神经痛高发,仍然依赖于对症治疗等缺点,而诸多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具有不良反应少、起效快、治疗成本低廉等特点。通过薰灸经络腧穴,以经络传导来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方便取材、成本低廉,尤其具有疗效确切、受用人群广的特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带状疱疹患者如何治疗祖国医学对其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