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秦汉到明清沿用下来的控糖神方,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秦汉时期:滋补肾阴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
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组方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魏晋隋唐:温肾化气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
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组方
熟地黄、山药、茯苓、五味子、肉桂、泽泻、附子、牡丹皮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
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90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如:“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
组方
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
明清:三消分治,温补脾肾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
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组方
黄芪、人参、白茯苓、旱莲子、滑石、桑白皮、黄芩、枳壳、芒硝
山茱萸、牡丹皮、丹皮、山药、黄芪、熟地黄、泽泻、茯苓
从古代延续至今,一直有“消渴症”治疗的方法在传承,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讲,终身服药本来就是没有这一个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