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这一自然界的瑰宝,其每个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其叶片可喂养蚕宝宝,皮层能制成精美纸张,果实更是美味可口。更令人惊叹的是,桑树几乎每一个部位都被广泛用于药用领域,诸如桑叶、桑白皮以及桑枝等,都拥有独特的药用功效。桑白皮,这一中药材,其历史可追溯至《药性论》。它还有桑根白皮、白桑皮等别名,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这种药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出。通常在秋末桑叶落尽至次年春桑树发芽前这段时间内采挖根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晒干备用。其成品色泽洁白、皮厚质韧、粉性充足,气味微弱而甘甜。在中医里,桑白皮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药材,其性味甘寒,主要归入肺经,能够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但需注意的是,对于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的患者,使用时应谨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桑根白皮味甘且寒,能够治疗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及脉绝等病症,同时还能补虚益气。其叶子则主治除寒热及出汗。此外,桑耳中的黑者可以治疗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畕积聚、阴痛以及阴阳寒热无子等症状。五木耳,又名檽,有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的功效。这些药材都生长在山谷中。
《本草乘雅半偈》中进一步阐释了桑的多种功效。桑是蚕的天敌,蚕食桑后吐出的丝是蚕的精华。这些丝丝缕缕如同人体的毛发和经络,与人身紧密相连。因此,无论是经脉损伤导致的营血崩塌,还是营血流失导致的经脉枯竭,桑都能发挥作用。此外,桑还能入脾、肺、肝、肾等五脏,对五脏的劳损和极衰都有显著的疗效。
《本草崇原》则详细描述了桑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桑在全国各地都有产出,但以江浙地区的品质最佳。其叶子在二月发芽,深秋黄落,而四月的桑椹已经成熟,色泽赤黑,味道甘甜且性温。桑皮被制成纸张后洁白如绵,这正是其禀阳明土金之气的体现。因此,桑皮能够补续经脉、治疗伤中以及五劳六极等病症。
在《本草经解》中,桑皮被视为一种阴药,其气寒而味甘,能够入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这种药材具有显著的补虚益气功效。
综上所述,桑白皮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治疗多种病症,如伤中、五劳六极等,同时还能补虚益气、强健身体。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病症如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等,使用时需谨慎。中州脾为阴气之根源,热气侵袭则会导致中伤。桑皮因其甘寒之性,故能主治伤中病症。五劳指的是五脏劳伤真气,而六极则是六腑之气虚极,两者共同导致肌肉消瘦。桑皮通过其甘味来固守脾气并补充不足,同时以其寒性清解内热、退却火邪。邪气退却后,脾阴得以充盈,而脾主肌肉,因此肌肉得以丰盈,劳极之症自然痊愈。
崩中即血脱之症,脉为血之府,血脱则脉绝。脾为统血之脏,同时又是阴气之源。桑皮通过其甘味来益脾,从而主治崩中绝脉之症。
火与元气相互对立,气寒能清火,味甘则益气。元气充足则火邪退却,虚损得以补益,气血自然受益。
以下是一些桑皮的配方:与白芍、苡仁、木瓜、白茯、陈皮、赤小豆同用,可治疗水肿;与白芍、沙参、杞子、黄芪、甘草、北味相配,可治疗虚劳;与糯米一同研末,以米饮送服,可治疗吐血咳嗽;单用桑皮一味,即可治疗皮水之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白皮在呼吸系统方面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以及镇痛和抗炎作用。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血栓素B2的合成,这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同时,桑白皮还显示出耐缺氧、利尿以及体外降血糖等多重功效,能够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并增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该药物还具备抗过敏、抗癌及抗病毒等广泛的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