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栽培桑树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在古人心中是神圣的。传说*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种桑养蚕,辅佐*帝,统一中原,确立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福祉万民。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就已有“桑”字,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山海经》等古籍中也有对桑树的描述。中国古代人民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
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前野厂村,有一片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桑林----御林古桑园。相传自东汉年间便留下“桑椹窑洼救刘秀,感恩图报树封王”的千古佳话。古桑园中树龄最老的桑树已达年以上,明清时期所产的桑椹曾一度作为贡品出现在皇宫院内。
桑树果实桑椹可以食用,桑叶、桑枝和桑白皮也是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这四种药物共同收录在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年国家卫生部将桑椹、桑叶列进《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清单》中,让桑这个植物更加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下面和东东药师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1、桑椹桑椹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桑椹史载于《唐本草》,其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内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现代药理学表明,桑椹具有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降血脂等作用。桑椹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有机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人体缺少的矿物质和可以抗衰老的微量元素等,因而和沙棘、悬钩子等一起被誉为“第三代水果”。生活中,桑椹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制作成果酒、果干、果酱等,不仅使不易贮存的桑椹得到充分利用,还丰富了食物的品种。东东药师提示您:桑椹虽然好吃,脾虚便溏的人还是要尽量少吃哦!
2、桑叶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故又称霜桑叶。桑叶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现代药理学表明,桑叶具有抗炎、抗凝血、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应激反应及抗疲劳等作用。《本草备要》中详细论述了桑叶止消渴的作用:“桑叶甘寒,手阳明经药,代茶止消渴”。临床中常与菊花配伍,二药皆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相须为用以增强药效,用以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3、桑枝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桑枝始载于《本草图经》,其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可用于风湿弊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在临床中多用于关节肿痛,手足麻木等疾病。现代药理学表明,桑枝具有抗炎、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临床中常与桑叶配伍,可起到轻清发散、通达四肢、清肝泻火、祛风止痛的作用,用于肝风肝火郁滞于经络所致之头痛、肢体麻木等症,对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关节痛疼亦有效。4、桑白皮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桑白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称桑根白皮,其味甘,性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肺热咳喘,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临床中多用其炮制品蜜桑白皮,是用桑白皮丝加炼蜜拌润,炒制而成。桑白皮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现代药理学表明,桑白皮具有镇咳、祛痰、平喘、降血糖等的作用。临床中常与茯苓皮配伍,两药相合,使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东东药师小提示:能够入药的桑白皮,是指桑树的根皮,树皮是不能入药的。桑树皮纤维柔细,可做纺织原料和造纸原料。
END校审:巩颖曹俊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