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七科李茁壮主任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治咳嗽、哮喘应首辨外感内伤,再辨虚实,三辨兼夹(痰饮、淤血、气郁、食积等),重视气机的升降出入,善用宣肺法,强调肝脏在咳喘中的作用,深谙“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的理论,善用香附配苏梗、柴胡配*芩、桔梗配杏仁等对药,临床上效果显著。
一、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医案一则
患者:李某某,男,60岁,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初诊时间:年10月12日。
主诉:反复咳嗽痰鸣10余年,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10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白量多质稀,伴胸闷气短、喉中痰鸣,多次服用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患者病情未能达到有效控制。1天前患者感寒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诊见:咳嗽咳痰,痰白量多质稀,伴胸闷气短,伴喉中痰鸣,咽中如浊气堵塞,呼吸不畅,纳差,夜寐欠安,大便调,夜尿频,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98mmHg,规律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1片Qd,自诉血压控制可。
中医诊断:哮病
寒饮郁肺、郁遏阳气证
西医诊断:1.支气管哮喘
2.高血压病1级(中危)
治法:宣肺散寒、温通阳气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麻*10g桂枝10g细辛10g姜半夏12g
干姜10g白芍10g五味子12g附子5g
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年10月19日。患者诉咽中堵塞感减轻,哮喘略有好转,再以前方7剂。
三诊:年10月26日。患者自觉咽中浊气堵塞基本解除,呼吸不畅不明显,哮喘基本控制,夜间小便1-2次。
随访1年,病情稳定,未再发作,似有发作,即服用上方给予控制。
按语: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逆,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帝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的记载,其临床特征与本病发作特点相似,如《素问·阴阳别论》说:“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将本病称为上气,如“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即指哮病发作的证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小青龙汤若噎者,去麻*,加附子一枚,炮。再根据病症表现为哮喘,咽中浊气堵塞,因寒加重,颇似若噎者,以此而选用小青龙汤,又因病症表现中哮喘比较重,所以仍用麻*宣发肺气、降逆平喘;桂枝温肺化饮;半夏降肺温肺,化饮止咳,燥湿醒脾,断绝饮生之源;干姜温肺散寒、温阳化饮;细辛温阳化饮,助半夏、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温热药散寒化饮而不损伤阴津;白芍补血敛阴,既能滋荣营气,又能利饮利水;附子辛散温通阳气,驱散浊气;炙甘草既能补中荣汗源,又能培土生金和肺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二、桑菊饮加减治疗咳嗽医案一则
患者:张某,男,20岁,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初诊时间:年8月10日。
主诉:发热咳嗽7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测体温38.3℃,伴咳嗽咳痰,痰*质粘难咳,伴咽喉部疼痛,偶有汗出,自行口服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患者服药后上述症状稍改善。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发热,体温37.7℃,伴咳嗽咳痰,痰*质黏难咳,伴咽痛、汗出,无头晕头痛,无鼻塞流涕,无恶寒,纳寐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脉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4X10~9/L。胸片:支气管炎。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处方: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0g薄荷后下5g
杏仁10g桔梗10g连翘10g芦根20g
荆芥6g白前10g牛蒡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年8月13日。患者诉服药1剂则烧退,仍有咳嗽、咳痰,纳食可,二便调和。于上方中加用芦根15g,去菊花、荆芥,嘱继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访,继服7剂后上述症状消失。
按语: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咳嗽病名始见于《*帝内经》,该书对咳嗽在病因、症状、证候分类、病机转归及治疗诸方面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明代张景岳执简取繁地将其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此种分类方法,切合临床实用,故沿用至今。李茁壮主任认为患者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使肺失清肃,故咳嗽咳痰;风热郁表,卫外不固而发热汗出;咽为肺之门户,风热之邪循行达咽而致咽痛。舌红、脉数均为风热袭表之征。遂立辛凉宣解法,拟桑菊饮化裁。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桔梗、芦根、杏仁、白前宣肺止咳,清热生津;桑白皮清泄肺热;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解表祛风。方药相互为用,共奏其效。
三、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医案一则
患者:石某,男,30岁,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初诊时间:年3月12日。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少痰,反复发作10余年,2天前因感冒后加重,遂至我门诊就诊。现患者诉咳嗽,咳痰不爽,纳食减少,夜寐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既往史:既往体健。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咳嗽
风寒袭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治法:疏风散寒,止咳化痰。
方药:止嗽散加减。
处方:苏子梗各5g陈皮10g百部10g白前10g
枯梗10g荆芥5g炙甘草6g北沙参12g
玉竹10g枇杷叶6g麦冬10g紫苑6g
用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年3月19日。患者服药后,咳嗽渐好,无痰,苔白,脉平缓。于上方中加薏苡仁12g,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继服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7天后随访,患者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着凉感冒后,风寒上受,首先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故见咳嗽,咳痰不爽。子病及母,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故见纳食减少,患者虽然年轻,但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日久,反复发作,3月正值季节变化,寒温不调,加之衣服减脱太快,忽略自己慢性支气管炎史,感寒后引发。故立疏风散寒,止咳化痰之法,方选止嗽散加减。方中用紫苑、百部、枇杷叶、玉竹润肺止咳;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咳痰不畅者。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止咳化痰之功。
医院呼吸科为我院重点特色专科,我们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治并重的原则。科室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呼吸急危重症从发病、治疗到治愈、随访的全过程。李茁壮主任为副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李佃贵弟子,国医大师李佃贵工作室、浊*理论传承室(馆陶站)负责人,进修医院,跟师韩志河、吕志杰教授,传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李士懋、李佃贵教授的学术思想,坚持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辩体系,应用浊*理论,治疗首重脾胃,擅用经方,用药轻灵,专科诊治呼吸消化肿瘤系统常见及疑难病,尤其擅长对顽固性咳嗽、哮喘、胃炎、胃溃疡、肝硬化、中晚期肿瘤的疼痛、发热、胸腹水的治疗。
联系门诊
呼吸组其他专家成员联系方式:
病区电话——
蒋伟文副主任:卜令保医师:
闫云鹤医师:张晶晶医师:81743012魏顺超医师:闫连云医师:白双红医师:特聘专家:孟庆平主任中医师医路有你,健康启航!我们是医院呼吸消化肿瘤肝病内科大团队(内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