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四君子汤配方是人参(去芦)10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四君子汤的功效是益气健脾,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名:四君子汤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人参(去芦)10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化裁: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该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类似方剂
1、加减四君子汤:
处方: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叶、甘草(炙)、*芪(去苗)各30克,人参、茯苓(去皮,焙)、白术各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入盐点服;或用水毫升,煎至毫升,温服。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2、四君子汤:
处方:人参半两,白茯苓半两,肉豆蔻半两,*芪半两,甘草(炙)2钱。
功能主治:疮疹不渴,脏寒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3分,乳母倍服。大便不固,痘渐黑陷,小儿乳母同服。若大泻,手足厥冷,加附子。
出处:《医部全录》卷四九四
3、四君子汤:
处方:白茯苓(去皮)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白扁豆(蒸熟,焙干)半两,甘草(炙)半两,*芪(去芦)半两,藿香叶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调脾胃,进乳食。主小儿吐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盐汤点服;或用水7分盏,煎至5分,温服亦可。
出处:《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澹寮方》
4、四君子汤:
处方:白茯苓(去皮)1两,人参(去芦)1两,白术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和胃调心,怡神养气。主小儿诸疾。
用法用量:每服1钱,盐汤调服;或(口父)咀,加生姜、大枣水煎尤妙,常服。
出处:《医方类聚》卷二四三引《局方》
调气,加山药;
吐泻腹痛烦渴,加*耆、白扁豆、藿香、干葛;
和气,加生姜;心神不定,加辰砂、枣子;
心忪心烦,心神不定,加茯神;惊啼,
手足瘈疭,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
脾虚胃弱,生风多困,加半夏曲、没食子、冬瓜仁;发渴,加干葛、木瓜、枇杷叶(去毛);
烦渴,加*芪;胃冷,
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
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
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
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
伤食,加炒神曲;
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
风壅邪热,加生姜、荆芥;
经络蕴热,头面生疮。加瓜根、桔梗;
有寒及遇天寒发热,去瓜蒌根、桔梗;
疮疹已出未出,大便闭涩,发渴,加瓜、桔;
劳热往来,加川芎;
盗汗,加陈浮麦;
虚汗多,夜喘,加犀角、麦门冬;
小腑赤涩,加麦门冬;
大腑闭,去白术,加陈皮;
温中和气止泻,加陈皮、枣子;
吐逆、四肢厥逆,脑门低陷,加藿香、丁香;吐利过多,
脾胃虚乏,欲生风候,加白附子;泄泻,加陈皮、制朴、姜、枣;
大腑泻痢,加炒罂粟,赤痢,加赤芍药、当归、粟米;
白痢,加炮姜、粟米;
脏腑滑泄,加煨诃子肉。
5、四君子汤:
处方:人参(去芦)1两,白术(炒)1两,茯苓(白者去皮)1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宽胸膈,消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五
6、四君子汤:
组成:白术人参*芪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21克,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食远温服。
功用:益气补肺。
主治:肺损,皮聚毛落。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7、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苓(去皮)、*芪(蜜炒)、川芎、陈皮、半夏(姜制)、天麻、桔梗(去芦)、白芷、当归各等分,甘草减半。
主治:气虚湿痰头眩。
方法:上锉1剂。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出处:《万病回春》卷四
8、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陈皮、甘草、滑石、白茯苓、白芍(酒炒)、泽泻、车前子。
加减:如火甚当解不解,加*芩(酒炒)、*连(酒炒)。
主治:痘疮光壮,中虚作泄。
出处:《片玉痘疹》卷三
煎法
每日一次至两次,饭前饭后均可,温饮。
1、最好用带盖的砂锅或陶瓷锅,铝锅较差。避免铁锅。
2、汤方勿洗。煎前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最佳。
3、大火将汤方煮沸,小火加热25分钟。后关火待温度稍降将汤汁倒出,可重复再煮一次(依然是),第二次约15分钟。
提示:煮时不可频繁打开锅盖,煮好后稍等一下再倒出,以避免汤蒸汽流失。大火煮沸后即转小火,小火煮时其热度以汤汁似沸非沸为佳。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