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讲座
TUhjnbcbe - 2021/4/16 16:26:00

*永凯老师20:54:今天学习“小柴胡汤”,大家谁有条文,发一下吧

学生A20:55:宋板《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康平本作“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四、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五、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六、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七、《金匮要略》*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1、诸*,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八、《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九、《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学生B20:56:茶已泡好,坐等

学生李20:56:小柴胡汤柴胡半斤*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永凯老师20:56:大柴胡汤的条文也有啊

*永凯老师20:58:病案:石XX,女63岁,年3月7日就诊,患者是我妈妈的同学,自述左侧头部胀痛30年,平素通过口服去痛片来缓解疼痛,1医院就诊做过头颅CT,未见异常,该医院神经内科考虑为“神经性头痛”,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医院查肝功:谷丙转氨酶81U/L(正常值0-40)、谷草转氨酶78U/L(正常值0-40)空腹血糖:7.8umol/L,该医院考虑为长期服用去痛片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不愿意再服用西药,希望用中药进行治疗。患者除了左侧头部胀痛外,还有口苦、咽干、头晕、并常有一会冷一会热的感觉(寒热往来)、自觉身体沉重、不愿意活动、食欲差,左侧胁肋部常感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浮弦而有力。

*永凯老师20:58:这个是医案

*永凯老师20:59:大家讨论吧

*永凯老师21:00:要求有具体的药物剂量

*永凯老师21:01:这个不单纯是小柴胡汤

*永凯老师21:03:有出方子的同学吗

学生B21:04:柴胡桂枝汤

*永凯老师21:05:这个患者有“桂枝汤”的症状吗

学生穆21:05: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学生A21:05:小柴胡合桂枝茯苓丸

*永凯老师21:06:还有吗

*永凯老师21:06:把具体的剂量发上来

*永凯老师21:08:

学生A把“桂枝茯苓丸”的条文发上来

学生任21:09: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永凯老师21:10:我想这个患者小柴胡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患者还有“自觉身体沉重、不愿意活动、苔白腻”

学生穆21:11:柴胡24g,大*15g,余药12g,大枣5枚。

学生穆21:11:我打字慢,见谅,

*永凯老师21:11: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漏下吧,也没有瘀血吧

学生A21:12:嗯

*永凯老师21:12:

学生穆柴胡汤,必须是“八两柴胡三两芩”

*永凯老师21:12:否则就不是柴胡汤

*永凯老师21:13:

学生李你的方子呢?

学生C21:13:如果转换成成现在的克数呢

*永凯老师21:14:一两按照3克

学生A21:15:不是一两等于15.克么[疑问]

学生C21:15:柴胡真用到24克?

*永凯老师21:15:古代的一斤是16两,所以“半斤等于八两”

学生穆21:15:余药改用9g,

*永凯老师21:16:

学生A患者得需要多大个锅去煎药

*永凯老师21:16:

学生C我门诊的柴胡剂,开的都是24克

学生C21:17:

*永凯老师奥!谢谢老师

学生穆21:17:以柴胡命方,君药量大,余药牵制,可用24g。

学生穆21:19:平常用经方,常原方原比例,医圣之方,不敢妄动。

*永凯老师21:19:

学生A“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是小柴胡汤的煎服方法,你回去算一下。一剂该喝多少。

学生A21:20:日三服

学生赵21:20:柴胡24g生姜3片法半夏9g*芩6g甘草9g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

学生赵21:21:煎服法同小柴胡汤

*永凯老师21:21:有机会,再探讨剂量的问题

*永凯老师21:22:

学生赵你这个小柴胡汤也不是“八两柴胡三两芩”

学生赵21:22:据体质微调了一下。

*永凯老师21:23:此病人“自觉身体沉重、不愿意活动、苔白腻”当是有湿邪了

*永凯老师21:23:这个医案当用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具体用药如下:北柴胡24克*芩9克*参9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广藿香9克大腹皮9克紫苏叶6克桔梗9克姜厚朴6克陈皮9克白芷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川芎30克7剂。水煎服,日一剂。并嘱每日餐后运动,以汗出为度,每日主食保持在7两左右。

*永凯老师21:24:这个是我当时的处方

*永凯老师21:26:大家有疑问吗

学生赵21:26:川芎30g是散偏汤之意?

学生E21:26:老师,那他的脉有提示湿邪吗?

学生穆21:26:观伤寒一书,方定而证动,遂常按原方施论。

学生穆21:27:疗效?

*永凯老师21:27:

学生赵的确是“散偏汤”

*永凯老师21:28:二诊年3月14日就诊自述左侧头部胀痛减轻70%,寒热往来、身体沉重及左侧胁肋部常感不适减轻50%,食欲好,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浮弦而有力。上方继服14剂。

三诊年3月28日就诊患者于3月26医院复查肝功正常,血糖为6.8umol/L。自述左侧头部胀痛减轻、寒热往来、身体沉重及左侧胁肋部常感不适、均消失,食欲好,二便正常,舌、脉正常。嘱继续积极控制饮食,并适当运动。

*永凯老师21:28:这个是患者治疗的效果

*永凯老师21:29:我们首先讲“小柴胡汤”

学生穆21:30:[强]

*永凯老师21:30:小柴胡汤的条文如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这个条文里面小柴胡汤的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些主证是小柴胡汤证中必然出现的。“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证是“或见证”,不是必须出现的,是可能出现的症候。出现小柴胡汤的主证就用小柴胡汤,出现“或见证”,就要用小柴胡汤后面的加减法进行治疗了。

*永凯老师21:31:小柴胡汤的主证,是必须非常熟悉的

*永凯老师21:33:那么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什么呢?病位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伤寒论》97条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个条文指出了小柴胡汤的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它指出了少阳病既有半阴半阳的一面,又有半虚半实的一面。同时本条文指出了小柴胡汤证的病位在“结于胁下”,此条文是对上一个条文的病机、病位方面的解释。

*永凯老师21:36:为什么用“藿香正气散”呢?我认为时方和经方是可以同用的,

*永凯老师21:37:时方只要疗效确切也是可以采用的。

*永凯老师21:37:不可有门户的见解

*永凯老师21:38:我在学习《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的时候,看到刘老治疗一例“肝炎转氨酶升高伴舌苔白腻的病人”用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合用治愈,故用之。古人治湿之法莫过于“藿香正气散”,故《温病条辨》治疗湿热有五首加减之法。学习前人的医案和“四大经典”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捷径,吴鞠通学习了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著成《温病条辨》,所以后人说《温病条辨》中常常看到《临证指南医案》的影子,温病大师吴鞠通的成功经验其实也向我们指出了学习中的一条捷径。

学生A21:40:[强]

学生穆21:41:吾儿一岁半,夜寐时无汗而发热,38度左右,白曰醒后汗出而凉。无他证,遂不知如何用药。细思,病由食西瓜腹泻致里虚,又浴后受风而致,拟用小柴胡汤。

*永凯老师21:42:所以“四大经典”都写序言学习的

学生A21:42:请教老师,小柴胡与温病的蒿芩清胆汤均可用在邪在少阳,如何区别使用?

学生穆21:4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永凯老师21:42:

学生A一个在足少阳胆,一个在手少阳三焦

*永凯老师21:43:

学生穆可以使用,猜想应该效果不错

*永凯老师21:44:

学生穆有表证复用里证,当调和之

学生A21:44:症状相似,何以区分?

*永凯老师21:46:看“舌苔”

*永凯老师21:46:和脉象

学生A21:47:[抱拳][抱拳][抱拳]

学生A21:48:谢谢老师点拨,舌象的确容易区分

*永凯老师21:49:“蒿芩清胆汤”是湿热阻于三焦

学生A21:49:脉自己水平不行[流汗]

*永凯老师21:49:温病常看舌苔的

*永凯老师21:50:这个需要多练习

学生A21:51:老师,想系统学下温病,该看哪些书?

学生徐21:51:温病学

学生穆21:51:药方刚定,患儿(第3曰上午)热势顿升至39度,醒后喝奶,很快全部吐出。呕而发热,急煎小柴胡灌肠,出汗甚多而病愈。后再服扶正以清余邪。

学生A21:53:我们温病老师从来不用温病的方子,都是按ppt念,学完了印象不大[流汗]

*永凯老师21:53:

学生穆小儿病最难看,古称“啞科”

学生穆21:54:拿自家孩子练手,

*永凯老师21:54:

学生A温热病的学习。推荐赵绍琴的“温病纵横”。我详读过,不错

学生A21:54:[抱拳][抱拳][抱拳]

*永凯老师21:55:湿热病的学习,推荐薛生白的“湿热论”

学生赵21:55:我也发一个寒热如疟案:赵建国男57岁-12-29近日感冒后常规治疗,外症已不明显,但出现间断子时先寒战后发热、汗出,天明自愈之症,已发作3次,伴有腿疼,头项部稍疼。二便、食欲均正常。因在外地,舌脉不知。

处方:柴胡桂枝汤:柴胡24g*芩9g桂枝9g生白芍9g*参9g半夏12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切)。3剂,水煎,发病前2小时服药1次。

-1-5药后寒热如疟未再发作,但动则汗出,偶有清涕,腿仍疼,精神可。

处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生*芪15g防风9g炒白术12g桂枝9g白芍9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1-11药后自汗愈,微有鼻塞,腿疼,嘱咐自行锻炼为主。

学生赵21:56:时间稍误

学生穆21:57:老师,上案如单用小柴胡,调气机,不知湿邪可否得路而去?

*永凯老师21:59:

学生A也可以读刘景源的“温病条辨通俗讲话”。“温病条辨”如果读原文,中医底子一般的话,就会读的云里雾里,它将温热病和湿热病放在一起了,比较杂乱

学生A22:00:嗯,谢谢老师

*永凯老师22:01:

学生赵这个医案不错。患者治疗结束后,还有“鼻塞和腿疼”,建议可以喝“神仙粥”

*永凯老师22:05:

学生穆这个够呛。藿香正气散,有解表的作用,又可化里湿。患者“四肢沉重,和舌苔白腻”显然是外有寒湿,内有里湿。而小柴胡汤,调和的作用强,没有祛湿的作用

学生赵22:06:神仙粥我自己喝过,发汗力小。宜于老人小儿。

*永凯老师22:07:

学生赵你看的是个老爷子吧,所以推荐用,

*永凯老师22:09:

学生赵也可以用“苏陈九宝汤”

*永凯老师22:09:这个适合老人和小孩子。剂量非常小

*永凯老师22:11:这个方子我是从何绍奇先生写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中学习得到的,此方是由麻*汤合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苏叶、薄荷、乌梅组成,此虽用麻*汤,但剂量小,每味皆3克,整张处方加起来仅30克,因为整个方子的药力比较弱,使用常用于老人、体弱、儿童。它最早见于宋代王贶撰的《全生指迷方》中,是蒲辅周老先生治疗外感伤寒常用方子之一。

*永凯老师22:12:

学生赵当然了,病邪衰其大半而止,也是不错的。待病人正气来复,可以痊愈。

*永凯老师22:17:各位微友今天就这里吧,谢谢大家,一起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