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麻*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条文描述的是一个*疸病,根据一些注解,此方被认作是伴有表证的热性*疸方剂,但是如果从*疸去考虑这个方剂的话,格局就有些小了,最近我阅读到一个医案,让我对此方有了新的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6)期,王忠名医案:
一个老年男性,患慢性支气管12年。3日前不慎受凉后宿疾再作,发热恶寒,无汗而咳嗽,头痛,身重,喘不得卧,胸闷气促,咳嗽痰*量多而黏,色微*,纳呆恶心,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质红,苔*腻,脉浮略数,用麻*连翘赤小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金银花、陈皮,共服7剂,咳嗽悉平。
这个医案患者有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很明显是有太阳伤寒之证,但里边又有热,我们会想到哪些方?如果在没学习此方之前,我可能会考虑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石甘汤这些专门治疗咳嗽的方剂,在此基础上在加清热化痰比如桑白皮、桔梗、连翘等,总的来说,还是需要合方加减,但麻*连翘赤小豆汤原方就很符合这种情况,就是外边有太阳伤寒证,里边又有湿热,这种用法就属于病因病机的范畴,可以较大程度地扩大此方的应用。当然,也可以把麻*连翘赤小豆汤看做是麻*剂中的凉性方剂,和小青龙汤对应,两者都是以麻*为主药,小青龙汤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兄弟温化寒饮,麻*连翘赤小豆汤是连翘、赤小豆、桑白皮三剑客清热化湿,这样一互参,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方。下边再举一个哮喘的病例:
16岁男孩,哮喘病史多年,近年来症状加重,1周前因受凉而发,发作时呼吸迫切,胸闷喘咳,咳痰不畅,头部出汗,不得卧,还有轻度发热恶风,吸气困难,口干,纳呆,脉滑数,舌苔薄*,用麻*连翘赤小豆汤加地龙、地骨皮7剂,诸症消失。继续以玉屏风散调理月余,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此案的哮喘也是伴有表证,但不像上一例那么明显,其只有轻度发热,恶风,而且里边的湿热也不是很突出,但不妨碍使用本方。此案或许也可以使用五虎汤——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五虎汤和麻*连翘赤小豆汤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利湿作用较明显,如果是见小便不利、浮肿、苔腻者,后方更加贴切。
按照外有表证,内有湿热这个思路,还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病,记得《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中有这么一个医案:一个20岁的男青年,全身起荨麻疹,色红,其痒无比,服清热疏风利湿之品,无效,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略腻,脉浮弦,于是投本方2剂,汗出见愈。
这个医案如果从病因病机讲,是有前后矛盾的,因为麻*连翘赤小豆汤本身也是疏风、清热、利湿的,但前面又说服用过各种类似功效的方剂无效。笔者根据后面的“汗出见愈”猜测,以往的医者可能用的祛风药都是荆芥防风这些,它们性偏平,发汗不强,而麻*连翘赤小豆汤中最具有特色的药,就是麻*。我估计前医一定都用过消风散,这张方子很是奇怪,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说它治疗热性,渗出性的皮肤病效果特别好,止痒也很厉害,但我用了好几个,明显是热性的,都没有效果,该痒还是痒,该渴还是渴,所以对于热性的皮肤病,麻*连翘赤小豆汤和消风散两方究竟怎么区别使用,我尚未知晓,诸君可在临床上试用。
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