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之养生”
曹庭栋,字楷人,号慈山居士,清代著名文人。
《老老恒言》共5卷,第5卷为《粥谱》,分上、中、下三品。非常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粥方的主料是谷物特别是米和水,辅料则包括米水之外的入粥物品。前者涉及米类和水质的选择原则,后者包括相关物品入粥前的加工方法。
一:择米
米用粳,以香稻为最,晚稻性软,亦可取,早稻次之,陈廪米则欠腻滑矣。秋谷新凿者香气足,脱谷久,渐有故气,须以谷悬通风处,随时凿用;或用炒白米,或用焦锅巴,腻滑不足,香燥之气,能去湿开胃。
粳米因食性平和更适宜不同体质、病证的调治而胜出。煮粥宜用新米,因其口感好、香气醇、易于消化。
糯米煮山药“治久泻”、煮桑白皮“治消渴”、煮鲤鱼“治反胃”,青梁米煮羊脊骨“治老人胃弱”,用不同米使“和平者能倍其功”的良苦用心。
二:择水
水质对粥味甚至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水类不一,取煮失宜,能使粥味俱变。”
同为雨雪之水,春雨、腊雪水则较梅雨、春雪水为好,因为后者有可能受污染而致人病。“梅雨湿热熏蒸,人感其气则病,物感其气则霉,不可用之明验也。”“春雪水生虫易败,不堪用”。
清晨首次汲取的井水煮粥较好,经一夜沉淀后清澈可鉴,能为粥味添香加美。“井水清冽,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以之煮粥,不假他物,其色天然微绿,味添香美,亦颇异凡。”
煮粥用水总以洁净为准,安全第一,关于择水的论断,现代仍有意义。
三:辅料加工
1、“取汁入粥”包括煮汁熬粥、研汁和捣汁入粥。
煮汁熬粥是将物品加水烧开后取汁、去物、加米煮粥,多用于除米之外的谷物类、石类和肉类物品。
研汁入粥是将物品加水研磨、过滤、取汁,与米同煮为粥,或直接将膏汁加入煮好的粥中,多用于含油脂丰富的种仁类物品。
捣汁入粥是直接将物品榨出浆汁加入粥内,用于多汁液类新鲜物品。
2、取粉包括磨粉和澄粉,前者直接研磨成粉,后者加水捣汁澄清取粉。
一般含粉质较多、制粉后利于有效成分析出的物品采用此法,取粉既能增加粥的粘稠感,又利于消化。
3、其它
其它入粥物品的加工涉及去毛、皮或先煎后下等,多从口感和功效考虑或借鉴中药炮制方法。
丝瓜叶、批杷叶煮粥前要“拭去毛”。
入粥“去皮用”,蚕豆因“皮味涩”,口感差,大枣则因“皮利肉补”,功效各异。
砂仁煮粥时“后下”、肉苁蓉“先煮烂”,与药用时煎煮特点一致。
郁李仁“去皮,生蜜浸一宿,漉出用”则沿袭《雷公炮制论》中制法。
四:烹煮“火候”
1、粥以“成糜为度”
“粥米粒可见,且水米交融”,糜有稠粥意,“成糜为度”,对应《礼记》中的“行糜粥饮食”。
2、煮粥用“紧火”
“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煮粥要用“紧火”,还要“先煮水”,水开“后下米”,使粥始终处于沸腾状态。“粥须煮不停沸,则紧火亦得”“水性动荡,则输运捷”。粥“煮必瓷罐,勿用铜锡”。
五:粥方“食候”
1、食温适度
“宁人等粥,毋粥等人”---人先坐定,等粥熬成,上桌即食。“食宁过热”本义当指与过冷相比偏热但不烫嘴为度。“热勿灼唇,冷勿冰齿”,食温适度是中医共识。
2、“食淡粥”
明清中医有“淡食”养老观念,曹氏多次强调了食淡粥的必要性。如“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减少调味品的干扰,更能凸显物品自然生成的食味和食性,“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粥方制法和食法是以口感和疗效为原则的;
“气味轻清,香美适口者为上品”;
粥方的应用,调养第一,治疾第二;
“粥乃日用常供,借诸方以为调养或偶资治疾”;
无论米、水选择、火候要求,还是辅料加工时的取液、取粉,都体现出上述原则。
扫描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