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素问病机探微之ldquo诸气膹郁
TUhjnbcbe - 2022/5/29 16:06:00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古方剂量单位与现在不同,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多气病满闷怫郁等证,都属于肺病。

王冰:“高秋气凉,雾气烟集,凉至则气热,复甚则气殚,征其物象,属可知也。膹,谓膹满。郁,谓奔迫也。气之为用,金气同之。”

张景岳:“膹,喘急也。郁,否闷也。肺属金,其化燥,燥金盛则清邪在肺而肺病有余,如岁金太过,甚则喘咳逆气之类是也。金气衰则火邪胜之而肺病不足,如从革之纪其发喘咳之类是也。肺主气,故诸气膹郁者,其虚其实,皆属于肺。”

刘完素:“诸气膹郁、病痿,皆属于肺金。常清气利,燥胜则干。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而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其脉毛。

“王注曰: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数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布,布诸脏清浊之气。《经》所谓其用为固,其变肃杀,其眚苍落。

“其为病也,骨节内变,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虐,太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骛溏、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浮虚、骪尻、阴股、髀、腨、齇、足病皴揭。实则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其为治也,热胜燥。燥自金生,热为火化,金余则治之以火,肺胜则治之以苦。又曰:金气之下,火气承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若肺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王注曰:制燥之胜,必以苦温。故受干病生焉。是以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气郁、痿弱而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也。凡有声之痛,应金之气。故此脏平气则审平,太过则坚成,不及则从革。”

一、膹

张景岳说“膹,喘急也。”喘息一证,主要是肺气的病变,分为虚实两证。

实证之喘为邪实,多为突发暴起,临证表现为气长而有余,呼出为快,脉象滑数而有力。病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风寒。风寒致喘,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气息壅塞,喘的同时常伴有汗出。肺合皮毛,风寒邪气自外而入皮毛,渐及于肺。治宜以辛散寒,如定喘汤(定喘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喘》。白果二十一枚,麻*、款冬花、桑白皮、法制半夏各三钱,苏子二钱,杏仁、*芩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参苏饮(参苏饮《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发热》引《易简方》。人参、紫苏梗叶、干葛、前胡、半夏、赤茯苓各七钱五分,枳壳、陈皮、苦桔梗、甘草各五钱。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清水煎服。)之类。

2.火热。火热致喘,时进时退,得食则减,食已大发。肺五行属金,而火克金,火热炽盛,那么金气必伤,就会病发喘鸣。治宜以寒凉之品清火泻热,方如泻白散(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生甘草五筋。锉散,每服一二钱至四五钱,加粳米一百粒,竹叶一把,清水煎服。)、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证治心得卷六·喘》引《医林》方。桑白皮、*芩、*连、杏仁、贝母、山栀、半夏、苏子、生姜。)、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麻*四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石膏八两。)之类。

3.气逆。气逆致喘,多表现为呼吸迫促,无痰有声。常因肝气上逆,上焦闭郁,气失清降所致。治宜开散或润降,如四磨饮(四磨汤《济生方卷二·喘》。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清水浓磨,煎三五沸,温服。)、七气汤(七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人参、官桂、半夏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各一钱,甘草、肉桂各五分。加姜煎。)之类。

4.水饮。水饮致喘,辘辘有声,怔忡浮肿,脉象偏弦。肺本清虚,水饮上乘,必然导致壅塞而喘。其治宜涤饮,如导痰汤(导痰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引《济生方》。半夏四两,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二陈汤(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陈皮、姜半夏、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之类。

虚证之喘,根源在于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而息微,劳动过后加重,脉微弱而无神。其辨证有二:

1.脾肺气虚。肺为气之主,脾为肺之母,脾肺亏虚,就会导致气化不足,从而出现短促而喘的症状。其病在中上焦,病根尚浅,故只需要益其气,就能定其喘。挟热的可酌情使用生脉散(生脉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一·中暑》引《医录》方。人参、麦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以滋津益肺,没有热象的可选用独参汤(独参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补阵》。人参,分量随人随证定之。)。

2.肝肾之气虚。肾为气之根本,而肝为肾之子,肝肾亏虚,气不摄纳,就会出现气浮散而致喘。其病在下焦,乃是本末两伤,病根较深。治宜纳气归元,急救其根,方如崔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熟地*八两,干山药、山茱萸肉各四两,白茯苓、牡丹皮、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炼蜜为丸。)、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附子一枚,白术二两,茯苓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之类。

总结而言,喘证在肺的多为实证,在肾的多为虚证,肾虚又分为精伤和气脱两类。填精宜选用厚味并兼以镇摄,方如地*丸(地*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熟地*八两,山萸肉、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蜜丸。)加沉香以从阴,都气丸(都气丸《张氏医通卷十六·崔氏八味丸方祖》。即地*丸加五味子。)加青铅以从阳;气脱则根浮,伤及元海,危亡须臾之间,宜用人参、五味、河车、紫石英之类,急续其元真,挽救危亡于顷刻。

二、郁

所谓“郁”,即郁滞不通。气血通畅,则诸疾不生,一旦气血怫郁,升降失宜,或郁于气,或郁于血,则其病自生。这里说气郁属肺,只是郁证的一种。无论内伤还是外感,都有可能致郁,如外感致郁中,有寒邪之郁于营卫,疫邪之客于募原,内伤致郁中,有思伤脾,怒伤肝之类。

郁证之辨,先贤医家中,朱丹溪分气、血、湿、火、食、痰六郁,而六郁之间,往往紧密结合,如气郁则湿滞,湿滞则火生,火郁则痰壅,痰壅则血凝,血凝则食结,便成痞、满、胀、痛、秘、结诸证,治以越鞠丸(越鞠丸《金匮钩玄卷一·六郁》。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曲糊为丸。),这一类郁证偏于实证。

1.气郁证多因暴忧暴怒,悲哀思虑,以致胸满胁痛,脉象沉涩,宜用香附、川芎、木香以行气开结。

2.血郁证多由盛怒叫呼,劳役损伤,多表现为胸胁刺痛,脉象沉芤而涩,宜用桃仁、红花、川芎以活血通经。

3.湿郁证多因雾露雨湿,坐卧湿地,从而有身重疼痛、倦怠等表现,脉象为缓脉,宜用苍术、白芷、赤苓之燥湿利水。

4.食郁证多表现为腹满不饥,嗳酸痞块,右关脉实,宜用香附、神曲、山楂之类导滞消积。

5.热郁证多表现为目昏口渴,舌燥便赤,脉象沉数,宜用香附、青黛、山栀以理气泻热。

6.痰郁证多见咳痰黏滞,动则喘满,脉象沉滑,宜用香附、南星、海浮石、二陈汤(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陈皮、姜半夏、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以利气除痰。

凡此种种,都属郁之实证。而情志之郁,则有虚有实,张景岳分为怒、思、忧三种。

1.怒郁:大怒而肝气上逆,多见气满胀闷,治宜平肝降逆以解郁,宜逍遥散(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柴胡七分,白术、茯苓、当归各一钱,白芍钱半,甘草八分,薄荷叶五分,煨姜三片。);怒后木邪退而脾气损,若表现为倦怠少食,则宜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益其脾气。

2.思郁:思则气结伤脾,初得病时,中气还末受损,治宜开顺,方如木香枳术丸(木香枳术丸《内外伤辨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木香、枳实各一两,白术三两。研末,荷叶包陈米煎汤泛丸。)之类;若久病则中气已损,则宜香砂六君子(香砂六君子汤:见《景岳全书卷五十二·补阵》。即六君子汤加木香七分,砂仁八分。)之类补中益气。

3.忧郁:此证有虚无实,多因衣食之累,利害之牵,以致戚戚悠悠,精神消索,神志不振,也就是所谓的阳消证,治宜使病者移情易性,再辅以调气培元之法,方如逍遥合四君子(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分。),越鞠合小建中(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桂枝三钱,芍药六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十二枚,胶饴一两。),温胆(温胆汤《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第二》。半夏、枳实、竹茹各一两,橘皮一两五钱,甘草四钱,白茯苓七钱,生姜七片,大枣一枚。煎服。)合*芪汤(*芪汤《兰室秘藏卷下·小儿门》。炙*芪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药尤妙。)之类。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林疏

1
查看完整版本: 素问病机探微之ldquo诸气膹郁